亚太教育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国际刊号:2095-9214
国内刊号:51-1757/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54516 人次
 
    本刊论文
小学生情绪饥饿的特征及其原因探析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个体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危机”阶段,关注小学生的情绪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状态,进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质。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生的情绪特点,接着从情绪不稳定、抑郁、易被激怒和高焦虑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情绪饥饿的表现,最后着重从家庭关系、学校情景及小学生自身因素等主客观视角探究导致小学生情绪饥饿的诸多原因。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情绪饥饿,特点,原因

    一、情绪饥饿的内涵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是指人在受到刺激时而产生的暂时性的和较为剧烈的态度及体验, 包括愉快、悲哀、愤怒、恐惧、优愁、赞叹等不同形态,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情绪,有时欣喜若狂,有时焦虑不安,有时孤独恐惧,有时满腔怒火,有时悲痛欲绝,有时舒适愉快等。这一切使我们的生活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阴霾密布,时而晦涩呆板,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心理世界。

    情绪饥饿是人长期无所事事、精神无所寄托、缺少情绪体验时的不健康心理状态。情绪饥饿也叫灰色情绪。研究表明,人不可缺少情绪,如同不能缺少食物、水和睡眠一样。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情绪饥饿对于健康的影响, 比缺乏营养、缺少睡眠更具有危害性。”人倘若长期得不到情绪的体验,活力就会一天天丧失,情感就会一天天麻木,烦恼和疾病就会缠身。情绪饥饿主要表现是心里空虚、生活枯燥、没有活力, 进而出现头昏脑胀、心烦意乱、忧愁苦闷、焦虑不安等心身疾病。

    二、小学生情绪的特点

    小学生的情绪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小学生情绪的冲动性在减弱,内容在丰富,并且高级情感在发展,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的情绪是饥饿的。小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抑郁,易被激怒,高焦虑。小学生的情绪体验已经开始逐渐与一定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联系起来,同时也与一定的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联系在一起。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的发展,保证了儿童情绪的稳定性,使小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的课堂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了他们与同伴的友好相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儿童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不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二,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

    第三,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

    三、小学生情绪饥饿的表现

    情绪饥饿顾名思义就是个体的情绪被压抑,找不到一种合理的宣泄途径。现在的小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行为上不能自控,所有行为都是靠外力控制,他们缺少快乐,情绪不稳定,直接导致情绪饥饿。

    (一)情绪不稳定

    小学生情绪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心理学家比斯库认为,儿童是在不断学习、判断和感受的人,他们的情绪常常是无意义的,需要将认知理解和对行为的感受以及社会常模的特征综合起来,以便被习得、被解释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之表现。由于理智感尚待形成,情绪情感主要由情景决定,波动性大,不能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使情绪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刚才还是欢天喜地,突然就变得怒不可遏;或者痛哭流涕的时候突然又破涕为笑,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二)情绪抑郁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是遭受挫折,面对巨大压力等之后的沮丧的失望。抑郁心理的表现在这几方面:(1)看问题从消极悲观处着眼,结果对生活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甚至有厌世感,严重的会有自杀倾向。(2)对待事物过分认真,缺乏灵活性,易自寻烦恼。(3)一些细微的小事就能引起忧愁和苦闷,常常愁眉不展、长吁短叹。抑郁患者通常心境悲观,待人冷漠,经常给人以悲伤、沮丧乃至孤苦伶仃的感觉。在美国,年龄在12岁以下的孩子中有2%~4%、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中有4%~8%有可能会发生较严重的精神抑郁,越来越多的更小的孩子被诊断出有抑郁倾向。

    (三)容易被激怒

    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许多小学生,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相互打起来,因为父母的某些做法不够合理而冲他们大喊大叫……但小学生的愤怒来得急,去得也快,比如有的小学生可能今天因为发生一些矛盾而大发雷霆,而明天两个人就可能一块儿做游戏,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表现尤其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而且长期、持续的愤怒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

    (四)高焦虑

    高焦虑是指孩子在意识到将要发生不利事件的时候所产生的夸大了的恐惧、紧张以及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对于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孩子认知能力下降,思维能力出现阻滞现象,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还发现,那些学习能力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论是高焦虑还是低焦虑学习成绩都差不多;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是这样,焦虑水平不大影响学习成绩;但是,占大多数学习能力中等的小学生,低焦虑水平能提高学习成绩,高焦虑水平则降低学习成绩。

    四、小学生情绪饥饿的原因

    诱发小学生情绪饥饿的原因很多。其中学校和家庭是孩子的两个重要生活环境,这两个环境的生活氛围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一个从小就在温馨愉快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如果在学校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种良好的生活氛围必然会使他产生安定、沉着、自信的积极情绪;相反,如果孩子在家里或者在学校里感受到的是冲突、恐惧和紧张,这种生活氛围给孩子带来的只能是消极情绪,使孩子情绪饥饿。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重要生活环境,家庭的生活环境、家中的心理氛围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成为小学生情绪饥饿的主导因素。

    1.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

    父母感情不睦,夫妻吵嘴打架;或是夫妻离婚,家庭破裂,央及子女。随着现代社会物质与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稳定性也日趋下降。根据调查,中国的离婚率由1979年的3%上升到现在的13%父母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态度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伤害,使一部分孩子的情绪出现了极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各种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学校恐怖症,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等。

    2.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孩子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数据表明35.9%的家长希望他的孩子文化程度达大学,52.4%的家长甚至要求孩子的文化程度达大学以上。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要求他们在完成大量的课余作业的同时,还为孩子准备各种辅导班,这些辅导班中主学科占了67.0%,这无疑给孩子增加了课业负担。还有许多家长由于自己早年的理想没有实现,就在孩子身上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为自己挣脸面的筹码。这些沉重的压力落在孩子身上,很容易造成孩子情绪的失调和行为的扭曲。

    3.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必然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产生消极与逆反情绪,甚至导致严重的情绪障碍。许多家长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当孩子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他们不能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迫使孩子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虽然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以说服教育为主,但仍有5.8%和4.9%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以打、骂为主。许多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也不科学,只是检查作业是否完成、是否正确,或干脆把辅导孩子学习的责任交到辅导班老师和家教老师身上。家长不科学的教育和辅导,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能给予及时的、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4.亲子关系冷淡

    由于父母病丧,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寄人篱下。不过也有的父母健在,但由于多种原因被寄养在亲戚家里照料的儿童,长大后回到父母身边很不习惯,亲子间产生一定的情感隔阂。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儿童得不到温暖、理解,缺乏与父母及家人的沟通,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情绪饥饿。

    (二)学校方面

    除了家庭以外,学校的环境也成为小学生情绪饥饿的发源地。

    1.被同学排斥,孤独封闭

    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顺境中长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较任性,固执。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唯我独尊,不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克服,缺乏自信,与人接触时出现过重的恐惧感和过强的防范心理,结果封闭了自己的同时也被他人抛弃。

    2.学校的不恰当教育方式

    在学校,如果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不讲法式不分场合对小学生进行批评或惩罚的次数太多,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有的学校教师给小学生布置的作业量超重,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天要熬到晚上十一二点,有时不能按时完成还要受到批评,甚至被惩罚做更多的作业。学校和教师的不当的教育方式使小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导致一些小学生产生了上学校恐惧症,怕到学校、怕见到老师和同学。

    小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小学教师,要多注意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关注小学生的情绪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他们逐步养成活泼、开朗、乐观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江。幼儿情绪能力培养微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

  [2]张晓东,陈毅星。你的孩子情绪饥饿吗[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4)。

  [3]吕红。情绪饥饿有损精神健康[J].家庭科技,2003,(3)。

  [4]谭欣。青少年的情绪饥饿[J].家教博览,1999,(11)。

  [5]王玉林。情绪也会发生“饥饿”[J].保健医苑,2006,(8)。

  [6]张晓东。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饥饿[J].家教指南,2007,(6)。

  [7]佟月华。儿童情绪理解的研究方法[J].中国特殊教育,2008,(6)。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亚太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亚太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